01
毛主席时代,艰苦奋斗的岁月。
大家之所以“穷”,并不是经济建设没搞好,一是因为生产力有限,二是为了攒钱发展工业化。
很多农产品都拿去换外汇,购买工业设备和材料零件,导致城乡居民粮食供需不足,可谓是节衣缩食搞建设。
为了保障粮食供应,棉花种植面积不能扩增太多,故此棉花总产量得不到大幅提升,多年维持在4000万担左右。
加上新中国人口增长较快,所以老百姓穿衣问题,没得到根本性解决。
由于布匹产量有限,市场供应严重不足,老百姓买布做衣服,需要凭布票才能购买。那时期,几乎每个家庭孩子,都穿过旧衣服。
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是过去穿衣的真实写照。
02
上世纪,80 年代中期。
市场布匹供应充足,民众买布做衣服,不需要凭票购买,且没有数量限制。老百姓穿衣问题,得到彻底地解决,布票退出历史舞台。
很多人,看问题比较表象,认为这是改开的好处。如果没有改开,老百姓还要凭票购买,大部分人还得穿旧衣服。
事实上,真正解决民众穿衣问题,有两个重要原因:
一是我国化纤技术得到快速发展,全国纺织业得到井喷式增长,为市场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布匹;
二是我国经济有了一定积累和基础,工农业得到长足发展。
最主要的原因是,我国化纤技术得到发展和推广,人工合成化纤维大量使用,弥补了传统棉纤维的不足。
化纤技术,为纺织企业提供了大量原材料,大幅提高了纺织厂和服装厂的产能产量,从而为市场提供丰富而充足的布匹,进而彻底解决民众穿衣问题。
中国化纤技术,受益于“四三方案”。
而这个“四三方案”,是毛主席晚年最为重要的经济决策之一。
03
1971年8月,毛主席去南方视察。
在长沙视察时,毛主席给工作人员放假,也顺便让他们买点东西,出去搞点调查。
有位工作人员,回来后很高兴,毛主席问对方为啥这么高兴。
工作人员说,辛苦排了半天队,终于买到一件“的确凉”。
“的确凉”,是广东话,真名叫涤纶,属于合成纤维,具有结实耐用、弹性好、不易变形、易洗快干等特点,深受年轻人喜欢。
毛主席,听后感触很深,对此念念不忘。
04
回京后,特意找周总理商谈。
期间,毛主席问到:“解放这么多年,吃饭和穿衣问题还解决不好,怎么向人民交代?”
“为什么,我们不能多生产一点‘的确良’”?
周总理说:“我们没有这个技术,还不能生产,只能靠贸易进口。”
毛主席又问:能不能从国外引进相关生产设备和技术?
周总理说:当然可以。
事后,周总理找李先念、余秋里,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化纤技术问题。
05
碰巧,机遇来了。
上世纪70年代初期,美欧资本主义国家集体发生经济危机,正需要寻找出口市场,来转移经济压力。
周总理抓住了这个机会,授意国计委向毛主席报送了《关于进口成套化纤、化肥设备的报告》。
毛主席阅后,表示同意及赞赏。
并嘱托相关同志,要趁机把成套设备、技术一起进口过来,不要满足于单纯的商品进口,要学到西方化纤和化肥技术。
要坚持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的方针,学习和独创要相互结合。
在毛主席支持下,国计委于1972年上半年,向日本、法国、联邦德国,引进了4套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、2套化肥设备,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,总价值约需4亿美元。
投产后,每年可生产合成化纤24万吨,相当于500万吨棉花,可织布40亿尺。
其中,“的确良”产量大幅提高,年产量为19亿尺,满足民众对“的确良”的大量需求。
06
另外,还引进两套化肥设备。
当时,还向西方引进两套30万吨、大型合成氨化肥厂设备,分别建在四川泸州和黑龙江大庆。
在这个方案基础上,国计委先后向毛主席增补递交了《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》、《关于请示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》,以及《关于增加设备进口、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》。
报告均得到毛主席的同意。
其中,第四个报告内容,因引进成套设备总价值为43亿美元,也被称为“四三方案”。
07
设备进口,进展很顺利。
我国向日本、联邦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,先后引进4套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,分别建设在天津、辽宁、上海、四川。
以辽宁石油化纤总厂为例。
1973年开始签约引进,1974年就开始在辽宁辽阳市建厂,直到1981年9月才建成投产,累计总投资24.15亿元,是投资规模最大的化纤项目。
由于,我们缺乏相应的工业设计经验,加上部分人为因素,导致建厂时间拉得过长。
同年,建成投产的化纤厂,还有天津石油化纤厂。
而上海化纤厂和四川维尼纶厂,早在1978年5月和1979年12就建成投产。总体而言,从签约、到建厂、再到投产,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。
截至1983年,四套化纤设备,全部建成量产。
08
从中,我们可以得知。
人们穿衣问题,之所以能得到彻底解决,主要是因为我们引进了4套化纤设备,弥补了棉花供应不足的短板。
新技术的应用,为布匹生产提供丰富原料,改变了布匹市场供应链,从而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布匹。
引进化纤技术成套设备,改写了人们缺衣的历史。
“四三方案”是新中国前30年,第二次大批引进国外工业设备,对完善中国工业体系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,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
这也足以说明,毛主席时代一直在积极拥抱世界。
只不过,我们的历史相比其他国,更为曲折与坎坷。前十年是美欧的围堵,中间十年是美苏遏制,后十年全面融入世界。
可见,毛主席选择有秩序地开放,并非一窝蜂地盲目对外开放。
事物都是一步又一步发展的,从低级走向高级。
新中国的外交史、开放史,就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。
09
这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。
由此可见,中国领先全球的化纤技术,是毛主席晚年打下的工业基础。
只不过,时间节点往后推,在改开后才开始凸显规模效应。
这就好比,父亲种下大片苹果树,过了几年才开始挂果,儿子接手管理苹果园时,刚好进入丰收期。儿子管理有功,但也不能忽略父亲打下的基础。
要用辩证的视觉,去看待过往的历史,要在发展中看到传承。
前30年为后40年打下厚实基础。
没有毛主席、华主席时代的厚实物质做基础,后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没有可依托的前行阵地。
那些年,没有崩溃,只有探索与发展。
抹黑前30年历史,同抗日时期抹黑第十九路军一样,本质都是汉奸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