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改革开放与包产到户解决中国人民不挨饿的吗?

在很多人的眼里,新中国前三十年一直是挨饿、没有温饱的——是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。教科书、媒体也都是这么描述的。

那么,事实是什么呢?

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:人均粮食250公斤是基本口粮标准;280公斤是温饱线;400公斤是安全线。

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《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》整理了相关数据,让我们从数据中认识一下真相到底是什么。

按照联合国的标准,新中国自产粮食在1964年达到人均273公斤,超过了联合国标准的基本口粮线(250公斤),摆脱了挨饿状态。如下图(蓝色为人均粮食,红色为联合国基本口粮线):

如果算上粮食净进口量,新中国在1963年人均粮食达到了252.45公斤,超过了联合国标准的基本口粮线,摆脱了饥饿状态。如下图(蓝色为人均粮食,红色为联合国基本口粮线):

按照联合国的标准,新中国自产粮食在1966年达到人均288.5公斤,超过了联合国标准的温饱线(280公斤)。如下图(蓝色为人均粮食,红色为联合国温饱线):

除联合国标准外,还有一个日本经济学家小岛丽逸提出的标准:一个国家人均拥有粮食低于250公斤,为饥饿状态;超过300公斤为“吃饱主食的状态”,即温饱状态。即使按照日本经济学家小岛丽逸提出的标准,新中国在1963年也摆脱了饥饿——不挨饿状态(人均250公斤)。如下图(蓝色为人均粮食,红色为小岛丽逸不挨饿状态线):

按照日本经济学家小岛丽逸提出的标准,新中国在1973年超过了温饱线(人均300公斤)。如下图(蓝色为人均粮食,红色为小岛丽逸温饱线):

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楚看到,所谓的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挨饿、没有温饱是天大的谣言。

按照联合国的标准,新中国在1963年就摆脱了吃不饱状态,在1966年就达到了温饱状态。

这里要提一句印度。21世纪的今天,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.5倍、气候条件比中国要好得多、每年可以收种三季的印度,在2020年人均粮食仅为222公斤,与新中国1961年相当。

几千年的单干,人民还是在饥饿中度过。只有走上集体化的道路,大力发展水利事业,大力发展育种事业,大力发展化肥工业,大力发展农药工业,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,大力提高对农业的管理,粮食生产才能快速发展,才能让人民吃得饱,才能开创前三十年天翻地覆的新局面。

当然,新中国从总体上超过了温饱线,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达到了温饱水平。

如果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下,因为是公有制(集体经济),总体上达到温饱水平,可能会有极个别地区(或者人群)还达不到温饱水平。这就是共同富裕。

如果在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下,虽然总体上达到了温饱水平,可能还会有很大部分地区(或者人群)还达不到温饱水平。这就是两极分化。

另外,1966年的上千万红卫兵全国大串联(1966年8月8日-1966年11月18日短短三个月,毛主席在京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就达到了1300万人次),红卫兵小将们到各地都要由当地相关部门免费接待,如果新中国那时候真的是吃不饱饭的状态,各地如何解决这么多红卫兵小将的吃饭问题呢?

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粮食成就是举世瞩目的,从新中国建国时的每公顷产量1030公斤到1976年的每公顷产量2371公斤,是1949年的2.3倍,增长了130%,这是巨大飞跃,是中国人民吃饱饭的决定性因素。1978年每公顷产量是2527公斤,是1949年的2.45倍,增长了1.45倍。如下图(渐变色柱条分别为1949年、1976年、1978年):

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图:

▲ 图片来源:国家统计局《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》

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对比图:

▲ 图片来源:国家统计局《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》

历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,历史是人民书写的。

历史的风,总会拂去真相上面那厚厚的谎言尘埃,尘埃总是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。

评论 0

置顶文章